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喜报:管理学院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评估工作中荣获一等奖

2017-01-10  点击:[]

近日,学校在学术报告厅召开创新创业总结表彰暨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会。会议表彰了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15个、创新创业工作先进个人40名、优秀创业导师20名、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团队40个、学生创新创业先锋100名、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10个;表彰了年度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7个、年度就业创业工作进步奖1个、年度就业工作创新奖4个、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优秀奖5个、年度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23名。

我院在此次表彰中荣获就业创业工作一等奖、创新创业先进集体,1名教师获评就业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评创新创业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评优秀创业导师,同时还有3个创新创业团队荣获优秀创新团队,10名学生荣获创业先锋荣誉称号。

丰硕的成绩离不开学院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日渐丰富成熟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的就业创业文化体系、兢兢业业的指导队伍与服务队伍等,相信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必将在领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再上新台阶、再谱新辉煌。

附:管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总结材料

文化引领、制度保证、全员参与、共创品牌

管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关心下,在招生就业处等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贯彻国家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紧密围绕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神,具体结合管理学院就业工作实际,勇敢面对种种不利局面,学院领导班子精心部署,广大师生通力协作,实现了一次签约率94.06%,全部7个专业均完成了目标签约率,圆满完成了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一部分、学院2016届毕业生签约情况

2016届毕业生共有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7个专业,14个班级,共404人。所有学生中,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签约272人,省外非派遣就业25人,签订劳动合同38人,考研39人,公务员2人,西部计划1人,出国留学2人,自主创业1人,一次签约率为:94.06%,全部7个专业均完成了目标签约率,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连续三年签约率100%。各专业签约情况如下:

专业

人数

签约

升学

考公

出国

西部

目标签约率

实际签约率

国工

100

85

6

0

1

1

89.92%

93.00%

工管

38

33

2

0

0

0

87.43%

92.11%

造价

112

95

11

1

0

0

89.40%

95.54%

工程

44

31

8

0

0

0

87.23%

88.64%

物流

44

34

8

0

0

0

86.16%

95.45%

信管

53

46

4

0

1

0

89.83%

96.23%

土地

13

12

0

1

0

0

90.52%

100%

合计

404

336

39

2

2

1

/

94.06%

第二部分、齐抓共管,确保学院就业工作良性运转

我院不断完善和丰富具有学院特色的“就业创业文化”,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个十百千万工程”的就业文化为引领,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院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院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德育品牌。

一、领导重视,建立立体化就业工作体系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每周工作例会上,都是作为专项工作进行专题汇报、研究,分析就业形势,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赵金先、党总支书记刘瑛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申维东任副组长,毕业生辅导员、全体毕业生班主任为成员。成立了以毕业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骨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帮扶小组,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为进一步激励学院老师更多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院制定了就业工作奖励措施,对推荐学生就业的老师和介绍企业来学院招聘的老师,都进行了相应的奖励,形成了“群策群力,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氛围。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检验学院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模式”的指导思想,在就业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优化就业保障”三项关键性工作,整体推进,常抓不懈,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学科专业不断凝练,形成了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线,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8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建成了山东省品牌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成了山东省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学院建成校级精品课程达17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达6门,出版教材22部,获国家级优秀教材评审提名2部。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活动,获各级教研立项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肯定。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院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标准始终与市场接轨,符合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

3、重视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确立了“和谐、继承、发展、共赢”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思路,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激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始终重视学风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4、扎实推进实验室建设,提升硬件设施教学影响力

完备优越的硬件设施,是提升教学水平,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较为显著的教育影响力。我院在加强教师教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力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原有实验中心建设,使实验中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同时,我院多方筹措资金230万建成BIM实验室和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两大实验室建成并逐步投入使用,完善了我院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提升实验中心对教育教学的持续影响力。

5、打造线上教育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课程33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分享学习资料、进行师生线上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就业办公室依托学院就业微信平台,建立毕业生资料云盘,该资料云盘包含优秀简历模板、面试技巧、考公考研、创业指导等相关政策及资料。

6、培养就业辅导员,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我院就业辅导员陈永亮老师做就业工作2年,因为工作中遇到的不少困惑,主动报名参加了山东省第51期就业创业辅导班,顺利结业,并成功考取了国家二级就业创业指导师。陈永亮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创业项目《青岛理工大学校园微商营销平台》。担任创新创业课(慕课)指导教师,上好创新创业指导课。担任指导教师以来,他认真学习慕课上的教学内容,重复多次观看,重点内容做好记录,不懂的内容反复研读,弄懂为止,做到对各章节主要内容做到了然于胸。一周三次创业指导课,做好PPT,将慕课中的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再讲一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坚持按时足时上满创新创业课,学生出勤率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把工作变成事业,铸就一流的就业助理员队伍

我院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学生助理员们的辛苦努力。“薪火相传、志愿服务。”我们学院在就业辅导员的带领下,打造了一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加强就业助理员队伍建设,就是要加强和提升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我院就业服务人员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仅只局限于就业形势、择业观念等传统问题的分析,还需要掌握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求职心理辅导、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研究、求职应聘技巧,职业形象设计、面试礼仪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以满足毕业生提高自身择业、就业、从业能力的需要。因此,加强就业服务团队(就业助理员、就业信息员、班长、团支部书记)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实现全方位辅导至关重要。

三、构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我院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具有学院特色的“就业创业文化”的基础上,将其渗透在就业创业工作各个环节,在全院上下形成了人人“关注就业创业、思考就业创业、全员参与就业创业”的良好就业创业氛围,使学生在感受浓厚就业创业文化熏陶的同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顺利推进。

1、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措施得力,引导科学。

确立了“常规工作程序化、事务工作规范化、服务工作专业化、指导工作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和“服务一对一,就业百分百”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就业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就业指导教育学习培训制度、就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请假管理办法、毕业生实习延缓返校申请说明等,使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学院坚持“服务一对一”的工作目标,建立了学院“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少数民族以及有意向去西部、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的重点学生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库。实行“就业援助计划”,开辟“就业绿色通道”,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进行一次深入谈话、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就业推荐、申领一份就业补助”等具体的帮扶措施。

2、就业文化引领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我院多年以来坚持“就业文化引领就业工作”的工作理念,形成了“个十百千万工程”、“就业加油站”、“生涯午茶会”、“名企宣传周”、“就业温情访”、“毕业生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月”、《年度就业导报》、《年度就业跟踪调查分析报告》、《“栋梁成才”优秀校友访谈》等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就业文化载体。

近年来,学院在保证就业率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毕业生签约中建、中铁等国企的数量,由2013年的18家企业、实际签约52人,占当年毕业生数的11%,增加到2016年的46家企业,实际签约103人,占毕业生数的25.49%。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3、依托就业创业文化节,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结合就业工作特点,我院制订了上学期举办就业文化节,下学期举办创业文化节的计划。今年上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院开展了由经验交流会、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成的首届就业文化节。下学期,依托我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优秀资源,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企业模拟大赛、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了首届创业文化节。

4、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畅通沟通渠道。

我院通过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建立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微信群、就业QQ群,利用就业微信群、QQ群、学院网站、学院LED屏、宣传栏,及时发布相关就业信息,针对2016届毕业生,共发布就业信息 1300多条。二是利用学院就业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就业微讲坛,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式政策、职业选择和求职技巧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专门开辟专栏,介绍创业政策,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5、强强联合,形成批量就业优势

密切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就业合作,努力实现批量化就业。知名企业用工需求量大,管理规范,发展空间大,受到不少毕业生青睐。为此,我们走访了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一方面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协助企业选拔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能力要求,逐步贯彻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6、逐个突破,帮扶困难群体

重点抓好两个就业困难群体:一是困难专业,二是困难学生。困难专业大多与房地产行业相关,房地产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的低谷,来校招聘企业较少,岗位需求量较少,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较大。针对困难专业,我们主要采取了拓展途径、各个击破、以点带面的就业指导策略。即多鼓励这些专业的同学继续求学深造、参加基层就业;先解决困难专业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通过部分优秀学生的成功就业案例,带动整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同时利用优秀学生的实习表现,吸引用人单位来校区招聘更多毕业生。困难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同学,我们对这部分同学给予关注、关心、关爱,专门针对这部分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心理疏导、求职策略指导、应聘重点推荐、求职专项补贴等帮扶策略,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从容应对就业压力。

7、打造孵化团队,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院邵军义教授指导孵化的青岛鼎源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建筑科技,为广大建筑类企业提供优质的工程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已为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鑫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荣泰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福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等多家公司完成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截止到2016年底,年开发、服务项目由最初的3项/年,发展到25项/年,业务量增加了8倍,项目成功率95%左右。公司预计当年营业收入达到40多万,利润率实现15%的的目标。并以年增长率50%的速度,迅速占领市场优势。与此同时,公司重视内部研发团队的培养与建设,积极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积极吸收和培养优秀学子。团队刘云凤同学凭借团队创业经历,毕业后毅然选择自主创业,创立搜宝网,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范;团队王冬、孙浩同学毕业后入职国家电网下属单位鲁能地产;团队宋岩磊、王海平同学成功签约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团队曹雪梅同学成功签约碧桂园集团有限公司;曹雪梅、宋岩磊、王海平同学还曾分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一、二等奖,刷新了我校在该赛事的最好成绩,并曾分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综合一、二等奖学金等荣誉,成为同级同学中的榜样。

8、高度重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开展“情系母校,感恩理工”系列毕业生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征文、座谈、“给低年级同学的一封信”、师生联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爱校的责任教育;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观教育,以展板、学习资料、座谈会等形式,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通过宣传栏、网络、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文明离校教育,增强毕业生爱校、荣校意识,做到文明离校。密切关注毕业生思想动态,维护校园秩序的安全稳定。

四、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带动就业创业工作

我院坚持把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节为龙头,以学生科技文化类社团为依托,以参加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各学院特色系列科技活动为抓手,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确保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蓬勃开展,逐步构建“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成果不断涌现”的学生科技创新德育品牌。

1、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管理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模块化、系列化思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模块体系、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块体系和体系创新创业体验教育模块体系。

在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模块体系建设方面,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课程体系。目前,管理学院已相继建立起包含《大学生创业教育概论》、《风险投资与创新创业》、《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等内容的完整高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块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引入workshop教育方法,开展讲座、论坛、沙龙、竞赛、培训、实训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课堂和多样化实践方式,全面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

在创新创业体验教育模块体系建设方面,学院立足虚拟网络、现实生活两大平台,构建起网络课堂平台、网络培训平台、模拟训练平台和在线交流平台等网络体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参加基于网络模拟体验平台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管理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竞赛大赛,丰富创新创业经历与知识,提升创新创业经验与水平。同时,整合开发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广泛建立和开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体验基地、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各类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全方位体验创新创业搭建有效载体。

在创业教育体系建构方面,学院目前有创新创业类课程26门,其中立项校级精品课程9门、完成4门,立项校级双语示范课程6门、完成3门。同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创业实践体验环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渠道,发挥地方企业资源优势和地方产业特色,建立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与知名企业的“院企互动”,为大学生创业体验提供最佳平台和实践环境。目前,我院拥有各类创新创业就业实习实践基地87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创业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2、发挥优势,加强合作,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

管理学院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壮大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提升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质量,学院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指导师”培训班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开拓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创新创业导师积极引导、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物流设计大赛、BIM大赛、管理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导师在实践环节中通过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加强了创新创业技术、融资、团队、营销、财务等各方面的体验。学院目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12人。

管理学院注意发挥优秀校友在示范引领方面的优势。学校通过校友访谈、校友讲堂、校友企业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友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影响力、号召力、感染力,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共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3、健全机制,强化激励,构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管理学院历来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随着我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学院领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定位为“立足学院、广泛开展;突现特色、重点扶持;面向学生、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生会专门成立创新中心。

为加强和规范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学院专门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管理办法》、《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条例》、《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奖励办法》、《管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在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所有这些均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为了保障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激情,学院修订学生综合评价办法,将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纳入学生学业综合评价范围。对创新创业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及其他各类学生荣誉评选中,适当进行政策倾斜。为了保障教师指导热情。对于指导教师,优化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励模块,完善指导教师激励政策,对指导教师在教师考评、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

4、社团引领,广泛参与,突出科技类社团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

管理学院学生会2016年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了六大中心,其中包括创新创业中心,中心包括创新创业部、数据建模协会、物流协会、BIM协会和管理创新协会等四个学生组织,共200余名学生,学院为每个协会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建立了实践基地,提供活动经费。创新创业中心制定了“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社团精神,坚持以“打造精品协会,夯实管理精神”为工作理念,本着“打造理工品牌社团”的目标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社团工作向规划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创新创业中心积极参加学校、省及全国性赛事,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荣誉。2015年,学院社团共计开展活动40余项。管理创新协会连续成功承办四届“山东省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两次代表学校赴北京大学参加全国企业企业竞争模拟大赛获特等奖和二等奖,近五年,管理创新协会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60项;物流协会代表六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及山东省物流设计大赛、物联网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8项;BIM协会二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数学建模协会连续十年参加全国及省级数据建模大赛,其中近五年,获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16项、二等奖25项、省一等奖48项、省二等奖13项、省三等奖8项,获奖人数达223人,数学建模获奖比例连续6年位居全校第一。事实证明,科技类社团确实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引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5、丰富载体,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1)以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为楔机,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管理学院一方面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和创新创业氛围,管理学院着力打造以“北斗讲坛”为龙头的学术报告,普及科技创新创业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在开阔学生视野、实现文理交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学院坚持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着力打造“十大全国比赛”列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首选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比赛,另一方面,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大赛,使全国大赛覆盖我院各专业,通过参加大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如BIM大赛 、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物流设计大赛 、测量大赛、信息安全大赛 、房地产案例策划大赛 、工业工程设计大赛、英语大赛、数学大赛等。

(2)将创新创业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后进同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学院全体师生努力的共同目标。学院十分重视低年级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自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对高年级学生采取分类指导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并激励其他同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生科技创新促进学风建设方面,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们会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不足,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又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同学。这样以点带面,就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6、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管理学院十分重视典型培育工作,打造“28星”榜样展示平台,通过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争做典型,形成“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发干劲,促进提高”的良好氛围,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近五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学习刻苦、善于钻研、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先进典型,他们热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取得突出成就,因此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而带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曹雪梅、王惠珠、邱玮婷、刘成铭、李佳、王志伟、李佳秀、董晏丞等这些人的名字永远铭记在管理学院的办学历史上,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辉煌成就,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荣耀,更为他们事业的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7、科技创新活动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学院坚持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构建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形成“完善机制、建立体系、打造特色、提升意识、夯实能力”科技创新工作链,建立起了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踊跃参加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成效显著。

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2项、省部级奖项128项,获奖达530人次,获奖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其中,获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16项、二等奖25项、省一等奖48项、省二等奖13项、省三等奖8项,获奖人数达223人,数学建模获奖比例连续6年位居全校第一;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特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省级奖27项;BIM大赛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物流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3项、山东省一、二等奖各2项;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二等奖1项;中国青年创新大赛国家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山东省一、三等奖各1项;“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省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物联网大赛三等奖;山东省数学大赛一等奖9项;“自强杯”全国大学生精英选拔赛之“职场起航”奖1项。

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活动申报中,我院共有57个项目、20个活动获得学校的经费支持。每年编制《管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集》和《管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论文集》和《管理学院数学建模论文集》。

管理学院连续四年承办了山东省企业模拟大赛,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全省15高校1000余人参赛了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目前,管理学院共建成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分别是数学建模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和BIM大赛。

目前有6支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

第三部分、稳中求进,建立学院就业长效机制

在认真总结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将继续稳中求进,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争取2017届毕业生工作再有新的突破。

一、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培养复合人才

一方面,全面把脉毕业生的学业情况,有的放矢的帮扶困难学生和重点课程。订立“一对一”帮扶计划,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帮助有学习困难的毕业生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强化技能培训,拓展复合能力。尤其是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技能,通过各种竞赛、兴趣小组、社团、教学实习等让学生多一点动手操作,多一种实用技能,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力倡导基层就业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技巧、就业观念等全方面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外,从今年的毕业生流向来看,仍有部分毕业生眷恋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回乡就业,更不愿选择西部、基层或其他边远地区就业,缺乏奉献精神,这也是今后学院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重点。

、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特质,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指导,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在学院范围内,我们计划通过座谈、专家讲座、联系专业教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并开设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培训、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条件成熟时,将指派专业教师扶持若干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硬件条件,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域销售、内部管理、经营模式等,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增长专业水平。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关闭

Copyright © 2011-2012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电话:0532-86875851   Email:glxy@qut.edu.cn
地址:山东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中路2号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