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坊市2012年暑期大学生勤工俭学交流洽谈会举办,据《齐鲁晚报》报道,勤工俭学工作对学历放宽了要求,多招聘技能型、经验型人才,研究生不如技校学生抢手。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而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也都把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自己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学校的教育层次和方向不一样,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也就不一样,招聘单位和大学生在双向选择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选“贵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供需双方都应该做到“量体裁衣”。
以前的时候,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片面看重大学生的学历和毕业学校,如果单位能招来名牌高校的硕士或者博士,对单位本身来说,好像也是一种肯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至于本单位是否需要这样层次的人才,对方所学专业与本单位业务是否对口,是否能够创造出与其身价相符的价值,有些单位并没有很认真考虑。
从大学生就业方面来说,“跑偏”的则更多了。一般的大学生,都想找个工作轻、工资高的工作,如果能坐在办公室里,有空调吹着,有咖啡喝着,有电脑玩着,那是最好不过了。至于自己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是搞研究的,还是做实践的,则并不重要。这些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火热,大学生考生占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社会是有分工的,需要多少人搞研究,需要多少人做实践,需要多少工人,需要多少农民,都是有一定比例的。某一个职业或者岗位看似比较好,于是大家就一窝蜂地去追求这个职业或者岗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时候甚至放弃自己的本专业,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希望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们都能够冷静下来,客观的看待就业和用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努力奋斗,总有做出成绩的时候。